[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调研报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题报告 > 调研报告
返回上一页

克州贫困劳动力转移增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文日期: 2010-03-01
通过近几年来克州各级党委、政府有秩序、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和开展各项实用技能培训工作,贫困农牧民在输出过程中不仅仅获得了新的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而且还学习到了新的技能,并在对新环境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受到输入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熏陶,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

一、克州贫困乡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

克州是一个以柯尔克孜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州,全州总面积7.24万平方公里,境内群山起伏,地貌以山地为主,约占全州总面积的90%以上,平均海拔3100米。下辖3县1市37个乡(镇、场),总人口53.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7.93万人,劳动力总数为14.2万人,富余劳动力约8万人。克州现有农作物种植面积78.88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61.12万亩),发展种植业人均只有0.9亩耕地,仅为自治区平均水平的一半,约等于南疆地区平均水平的3/4,为全疆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一个地州。

由于克州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生活方式单一落后,农牧民素质较低,致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也是造成农牧民增收困难的重要原因。如何加快克州新农村建设步伐,使克州贫困乡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农牧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是历年来克州各级党政领导极为关心的一件大事。多方实践证明,加强贫困农牧民实用技能培训和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实现农牧民增收的两项重要手段,也是使贫困农牧民在最短的时间内增加收入、摆脱贫困帽子、达到脱贫目的的有效途径。自2003年起,克州就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来抓,大搞劳务输出,切实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组织领导,为贫困农牧区农牧民稳步增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据不完全统计,2003—2009年,全州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6.25万人次,劳务输出人数以平均每年27.9%的速度递增;实现劳务创收3.87亿元,劳务输出的增收速度以平均每年28.3%的幅度递增。劳务输出在农牧民人均收入中的比重逐年提高,由2003年的4.62%提高到2009年的14.86%,增加了10个百分点。

二、克州贫困乡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

(一)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措施有力,为农村劳动力输出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自2003年起,克州党委、人民政府加强了对农村劳务输出工作的领导,成立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领导小组,州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县市也相应成立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办公室分别设在农业局、扶贫办,并安排一名副县长专门负责劳务输出工作。各乡(镇)场均成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由一名乡党政领导干部担任组长,并挑选几名有能力、责任心强、市场经济观念强的干部和村民代表作为劳务输出办公室的成员。在州、县(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州各级劳务输出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劳动力有效转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积极为贫困乡村富余劳动力找市场、找信息、找路子,引导贫困农牧民走出大山,走出家门,向二、三产业、非农产业转移。

(二)制定落实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引导,解除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

为鼓励农牧民尤其是贫困农牧民外出务工挣钱,克州各级党政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出台了《克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收管理办法》。《办法》明确规定对外出务工人员,可减免义务工和积累工;外出务工农户对自己承包的土地可采取转包,租赁,入股和托管等形式合理流转;外出务工的技能培训费由乡政府给予适当补助;贫困户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减免税收;金融部门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给予信贷资金倾斜;当地实施的由国家和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都要吸纳当地农民工参加劳动,就地就近转移劳动力;公安部门要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城务工办理暂住证,只收取工本费或免费办理,并实行暂住证一证管理,切实保障农民工的权益不受侵犯。同时,为解除外出农民工的后顾之忧,自治州各级党委、政府为赴外地务工人员购买了短期人身保险,同时还抽调县、乡干部随行,对外出务工人员和务工现场进行后勤管理。除此之外,各县(市)财政还为劳务输出办公室划拨专项经费,为外出务工人员垫付生活费、路费和保险费。这些优惠政策的制定与强有力的后勤组织保障,既解除了外出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又使广大劳务人员能毫无顾虑地苦干、实干,以良好的组织纪律,较高的劳务效率,在赚得较丰厚的劳务收入的同时,也赢得了声誉,赢得了更为广阔的劳务市场。

(三)党委、政府牵线搭桥,积极组织贫困农牧区农牧民健康有序地进入疆内市场。

为了确保劳务输出稳定有效转移,克州普遍建立了县(市)、乡(镇)、村级组织,每年提前对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摸底调查,并不断加强与外界的联系,积极了解劳务信息,争取劳务市场,特别是与周边地区、县(市)和兵团联系,洽谈劳务合同签订劳务协议,组织农民开座谈会,取得了大量的劳务信息,与自治区高管局、芳草湖、五家渠、昌吉、农一师、农三师、农六师、农七师等单位及地区达成了长期的协议,为贫困农牧区走出大山、外出打工争取到了巨大、稳定的劳务市场。

(四)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贫困农牧民转变思想观念。

劳务输出对于克州农牧民,特别是深居大山中的柯尔克孜贫困农牧民来说,是个新鲜事物,如何动员广大贫困农牧民放下马鞭,走出大山,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做好工作的关键。克州各级干部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农牧民算经济账,利用劳务输出方面的典型和致富事例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积极引导贫困农牧民走出家门,走出大山,向二三产业、非农产业转移。

在过去,少数民族妇女是不外出劳动的,更不用说要到很远而且陌生的地方去务工。在当地干部们的引导和组织下,一部分妇女转变了传统观念,外出采摘棉花、葡萄,一天的收入都在20-50元不等。如阿克陶县玉麦乡农民妇女尼沙汗,以前她主要在家里做饭,伺候孩子和丈夫,由于没有经济收入,家庭地位低,经常受丈夫的气,自从响应政府的号召,利用几个月的时间到外打工挣钱,手里有了钱,不但解决了家里的经济困难问题,丈夫也对她好了。

通过劳务输出力度的不断加大,克州外出务工的农牧民市场经济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有2个明显的变化足以说明问题。在2009年的重要节假日期间,克州到内地务工的农民工没有返乡回家过节的。而且出现了在内地结婚成家,准备长期安居就业的务工人员,虽然人数不多,但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正是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正面宣传教育,以及外出务工人员的现身说法、言传身教,促使广大贫困农牧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从“要我致富”变成“我要致富”,从“被动劳动”变为“自愿劳动”,极大地推动了贫困农牧民外出务工创收的积极性,也为推动克州劳务输出工作良性化循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对克州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

通过近几年来克州各级党委、政府有秩序、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和开展各项实用技能培训工作,贫困农牧民在输出过程中不仅仅获得了新的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而且还学习到了新的技能,并在对新环境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受到输入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熏陶,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从微观层面来看,劳务输出对克州减缓贫困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一,拓宽了就业空间,增加了贫困户的经济收入,促进了脱贫。在克州这样的边境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很少,而且收入也不高。通过劳务输出实现异地就业,既减轻了克州的土地压力,又可以增加贫困农牧民的收入。并且外出务工投资少,出效快,输出一个劳动力就脱贫一户,带动一村。特别是长期在外务工,脱贫效果十分明显。

第二,学习了新的技能,更新了观念。劳务输出是一个学习和再教育的过程,贫困农牧民通过劳务输出过程,不仅掌握了所需的就业技能,而且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了解了市场信息,苦等苦熬受穷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

第三,减缓贫困,意义深远。通过劳务输出,不仅使克州外出贫困农牧民本人及家庭的贫困减缓,而且更重要的是影响了贫困农牧民的子女,甚至其子孙后代,使他们的下一代免受贫穷,不再贫困。

四、克州贫困乡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一是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克州各县市都有劳动力转移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把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作为做大做强劳务产业的重要性,作为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州委、州政府也明确提出把劳务输出发展非农产业作为农牧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使输出方式由最初的自发性、小规模、低层次向经济化、大规模、引导型、技能型发展。

二是劳务输出地逐渐转向。从克州近几年的劳务输出目的地看,逐渐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由州内向区内外转移,由农牧业向非农产业转移,虽然向兵团、向当地劳务市场转移输出的占绝大多数,但向非农产业、向内地转移数量逐年增加。

三是技能型务工逐渐增多。随着克州近几年劳动技能培训的深入,带有一技之长外出务工的比例逐年提高。

四是农村经纪人队伍逐渐壮大。通过劳务输出力度的不断加大,克州农牧民市场经济意识不断增强,参与创业和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逐年增多。我州随着劳动力输出转移的逐年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逐年增加,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47家,农民经纪人达到了617人。

五是劳务输出正在由季节性输出向常年性输出延伸。克州目前输送出去搞纺织、缝纫、餐馆、商业和加工业的基本上是常年性输出,虽然比例不大,仅有5000多人次,但已经有了向常年输出的趋势。

六是定点帮扶部门逐渐参与到劳务输出工作中来。近几年来,对口帮扶支援克州的江西、辽宁、无锡、华能公司和自治区的对口支援厅局,把农牧区劳动力转移作为帮扶克州的重要内容,主动提供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提供转移就业岗位。提供转移需求信息。兵团也主动到克州县市联系,提供需求信息,签订劳动力供求合同。

七是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由于政府参与推动,各职能部门提供劳务需求信息,提供技能培训、汉语培训、购买车票、往返接送、干部带队、购买劳动保险、维护民工合法权益等等,还为贫困户子女外出劳工提供路费,劳动、扶贫部门还无偿提供技能培训。

五、克州贫困乡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1、输出规模总量不大、效益不高。克州目前贫困农牧民劳动素质低,劳动技能差,劳务输出形式还比较简单,多为操作简单、技术含量低的体力劳动,获得收入有限、劳动时限短。说明克州农村转移人数中技能性转移人数偏低,季节性、劳力性转移人数偏高,农村劳动力技能转移培训作用仍不明显,克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收入依然在低水平徘徊。

2、克州目前的培训体制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有些不适应。目前,克州搞劳动力培训的有农业局、科技局、科协、扶贫办、妇联、共青团、劳保局等部门。但从培训效果看,还存在诸多问题,教育资源不能很好地整合利用,各吹各的号,培训与市场需求脱节,且有的培训目的不明、内容无用,无实际技能,不深不透,培训资金使用效果不佳。同时,劳动力技能培训形式较为简单、且培训资源少,培训场地设施落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3、培训资金紧缺,特别是基础教育培训(双语教育)资金不够。克州乡村劳动力基本都是少数民族农牧民,语言能力差,外出劳动缺乏沟通能力。因此,需在外出打工之前加强语言能力培训,但因克州财政困难,技能培训资金紧张,而且双语培训费用较高、时限较长,造成双语培训资金紧缺。

4、部分领导和农牧民群众对劳动力转移思想认识还不到位。部分乡镇领导怕担风险,担心外出农民工出了事承担责任,工作积极性不高。部分农牧民受劳动技能和传统观念影响,不愿走出去,不敢走出去,怕风险,怕吃苦。有些年青人想外出,父母不让外出,特别是女青年。

六、贫困乡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及建议

克州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仍要在加强贫困农牧民的劳动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农牧民劳动素质,拓宽劳务输出渠道,提高劳务输出档次上下功夫。

1、继续强力推进劳务输出工作。把劳务输出作为转移富余劳动力,解决贫困农牧民致富奔小康的战略措施来抓。建立和完善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做好劳动力资源调查,建立劳动力资源需信息库。加强与用工数量较大的地区的协调和联系,建立信息员队伍,扩大信息来源,广泛搜集,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建立通畅的信息共享渠道。

2、出台更优惠的政策,扶持地方工商业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克州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机会少,县域经济不景气,吸纳能力低下是重要原因。要使农村富余劳动力都跨区、跨省转移是非常困难的。如果说鼓励农民外出打工是目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权宜之计的话,那么从长远来看,发展地方经济,特别是加快城镇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可能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优惠措施,鼓励本地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增加投资,扩大规模,大力发展,以便为当地农牧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搞好输出宣传,打造劳务输出品牌。及时总结劳务输出方面的经验教训,树立一批劳务输出的个人典型和单位典型,用典型说话,用典型引路,扩大宣传,扩大影响,营造扩大再就业的舆论氛围。

4、创新机制,强化培训。克州的农牧民不愿出去,不敢出去,既有观念上的问题,也有劳动技能和法律知识缺乏的问题。出力多,挣钱少,也是一个技能问题,因此一定要重视转移前的培训工作。克州的培训工作,要从数量体力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如果每年能培训出高质量的3000-5000人输出去就业,就是一个巨大的成绩。克州的培训应该分四方面进行。一是以乡镇为中心的汉语基础培训和外出务工法律知识培训,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输出区域、不同工种,进行不同层次的汉语基本会话培训。二是以州县(市)劳动保障部门和扶贫部门的劳动技能培训,主要是根据企业用人单位的需要进行技能培训,根据不同的工种确定不同的培训资金,整合培训资源,形成合力。要发挥好克州技校和培训中心的职能作用。三是用人企业自己培训和委托培训。州内外有些用人企业,人员岗位确定以后,自己组织师资力量和实习场地,自己培训,也有委托培训单位进行培训。但乡镇政府必须做好组织工作和汉语基础培训。四是共青团、妇联、科技局、农业、畜牧、科协等搞的一些农村牧区实用技术培训,给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5、利用好对口援助省市和自治区有关厅局单位,扩大劳务输出。江苏省、江西省、华能集团及自治区定点帮扶部门等,都是不可多得的资源,要利用好这些资源,每年为克州代培一批农民工,进行安置就业。

6、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一是把培训资源整合,最为关键是培训经费的整合;二是师资力量整合;三是民间资源整合,包括以师带徒,民营企业对农民工的吸纳,民营企业对农民工的培训;四是项目资源整合;五是各相关部门优势互补;六是信息资源整合,对口帮扶单位资源整合,包括提供的培训和就业岗位,不要局限在一个县(市),以便使各种资源能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7、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当前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尤其是在农民缺乏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土地已成为农村劳动力的唯一失业保障和养老保险。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不解决,农村劳动力对土地的紧密依关系必然存在,从而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彻底性和稳定性。为此,一方面要稳妥地推进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地探索建立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制度,允许外出打工、经商的农户依法有偿转让、转租、入股抵押土地承包权,防止土地荒芜,大大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要加大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力度,加快农民从以土地为载体的实物保障向基金式的社会保障的转移。即将土地使用权益货币化,离土的农民将土地缴纳给农村社保机构,获得一定的最低生活保障,以消除农村劳动力的后顾之忧。

克州乡村振兴局